AI崛起,公有云才是未来发展趋势

伴随AI的深度渗透,云计算市场正面临新一轮变革。

在全球市场,2023年第三季度,亚马逊、微软、谷歌三大科技巨头云计算业务皆展现强劲回弹趋势。尤以OpenAI的投资者——微软的营收增长最为亮眼,同比增长达29%。

在国内市场,阿里云停止分拆上市,专注建立云智能集团可持续增长模型;腾讯三季报重回高增长轨道,AI拉动作用明显;百度智能云实现连续三季度盈利,大模型成主要发展动力。在AI的强力驱动下,以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初代云厂商势头再起,搅动市场风云。

AI崛起,公有云才是未来发展趋势

公有云才是未来发展趋势

稳坐国内云市场第一把交椅的阿里云,2023年第三季度营收为276.48亿元(约合37.89亿美元),利润仅有14.09亿元(约合1.93亿美元)。而同期,亚马逊云科技营收达到231亿美元,利润达到了70亿美元。二者的利润率水平差距明显。微软把Azure、服务器产品和其他云服务收入整合到Intelligent Cloud部门下,该部门第三季度营收达到了243亿美元,利润为117亿美元,约占公司总净利润的一半,利润率水平更为可观。谷歌云的利润率水平也为个位数,第三季度,谷歌云业务营收为84亿美元,利润2.66亿美元。

AI崛起,公有云才是未来发展趋势

数据来源:企业财报

云计算诞生之初,用户主要出现在互联网行业。由于互联网业务场景中有大规模的、异构的、高并发的数据计算需求,彼时用的几乎都是公有云。也正因为如此,初代云厂商都是从互联网“土壤”生长出来的,公有云也随之成为云市场主流。

从云计算发展的第二波浪潮开始,中美云计算走向不同的方向。美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广云计算,先后启动“云优先(Cloud First)”“云智能(CloudSmart)”等策略,从政府侧要求IT部门优先选择公有云。亚马逊云科技、微软Azure、谷歌云等都接到了大笔来自政府机构的订单,公有云得以快速普及。

在中国市场,云计算开始从互联网行业向其他行业延伸,一些用户出现了本地化、私有化部署需求。政府、金融、电信、制造等传统客户作为当下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,更多倾向把业务部署在私有云或是自建机房中,所以普遍采用华为云、电信运营商云等基于OpenStack使用虚拟化资源来构建的云服务。这也让电信运营商大放光彩,成为国内云市场冉冉升起的“新星”。

Forrester副总裁、研究总监戴鲲在接受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采访时分析称,私有云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要显著高于北美市场,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更加强调数据在企业内部的安全可控,且国内企业具有大量定制化开发的异构遗留系统,向公有云的迁移改造成本和复杂度都很高。

“国内云市场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,一些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的企业误把简单的虚拟化当成了‘云’,这导致国内市场所谓的‘私有云’占比远远高于‘公有云’。”阿里云智能集团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安琳在接受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采访时分析道,“其实只用了虚拟化不叫云计算,只有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的这一套技术体系才是云计算。”

与中国市场不同,国际市场通常不区分“公有云”和“私有云”,而是统称为“云基础设施”。“无论是在私有设施上部署,还是在公有设施上部署,只要采用的是分布式计算架构都是公共云。这一点,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区别很大。”安琳表示。他认为,也正因为过度强调“公有”与“私有”的概念,国内很多企业用户对云的安全性产生了很大质疑,导致公有云的接受度不高,但从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看,公共云是未来。

 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